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马褚足浴按摩(马店镇足疗)

KTV免费预定 2023年01月04日 11:54:59 2

本文目录一览:

李世民的托孤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被害,主谋李治还是武则天?

唐显庆四年(659年)。

许敬宗: 陛下,太尉长孙无忌意图谋叛!

李治: 怎么可能!舅舅被小人离间,因为猜疑与我产生隔阂是有的,但绝对不至于要谋反!

许敬宗: 陛下,事情的经过我已经调查得很清楚了,长孙无忌谋反的罪行已经很明显了,如果陛下还是怀疑不定,国家可能就要因此动荡不安了!

李治: 怎么会这样呢?真的是家门不幸啊,前几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如今国舅也这样,这叫我如何做人呀!

许敬宗: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不算什么,一个女人与一个不经历练的无知青年,能掀起什么大浪。 长孙无忌可是与先帝谋取天下的能人啊,而且担任宰相三十年,天下人都畏惧他的权威。如果他作乱,天下有谁可以阻止呢? 前朝的宇文化及可是一个晚上就推翻了隋朝,希望陛下早做打算!

于是,皇帝李治下令许敬宗仔细调查。不久前,有叫李奉节的洛阳人,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朝廷对此高度重视,派出时任中书令的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将一同调查这起案件。可谓是超级豪华阵容,一个从五品的太子洗马和一个八品监察御史的营私案,竟然派出两位宰相出马,本身就值得玩味,而且侍中辛茂将,原来的职务是大理卿,可以说是审理案件的专家。所以,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极不正常,人为操纵的行为非常明显。

许敬宗很急迫地审讯韦季方,韦季方却趁人不备,选择了自杀。一个营私案,犯得上自杀吗?对于韦季方来说,显然是“士可杀不可辱”,选择是自杀是对诬陷的抗争!是对尊严的抗争!许敬宗却灵感大发,一个营私案的嫌疑人犯得着自寻死路吗?极不正常!于是大做文章,捏造韦季方与太尉长孙无忌,陷害皇亲和忠良、独揽朝政被皇帝猜忌后,打算寻机谋反,现在事情败露,所以选择自杀。谋反是灭族的大罪,选择自杀也就合情合理了。

作为三朝重臣、开国元勋的长孙无忌,对李唐可谓忠心耿耿,说他谋反,不仅是皇帝李治不相信,天下也不会有人信服,但是许敬宗实在是高明,他先说长孙无忌陷害皇亲和忠良,独揽朝政,这却都是天下皆知的事实,然后再引出长孙无忌被皇帝猜忌后意欲谋反,就由不得天下人不相信了。

之后,又以一个大家视线之外的韦季方,通过刑讯逼供、诬陷捏造,拿出所谓共同谋反的供词和细节事实,作为直接证据,证实长孙无忌谋反。这样谋反的动机和证据都齐了。

第二天,许敬宗再次向李治报告:长孙无忌因为陛下的猜忌和不再信任,选择狗急跳墙,所以积极谋划造反,这些韦季方都供认了,而且我也认真查验过了韦季方的供词,与事实都完全相符,请求依照法律逮捕他!李治流着泪说道, “舅舅即使是真得意图谋反,我也决不忍心杀了他!” 于是,下令削夺长孙无忌的太尉之职,贬为扬州都督,安置在黔州,按照一品官员的标准提供俸禄。

李治的这个处理方式,极不符合常理。既然是谋反,就该削职下狱,继续深入调查定罪,罪行清楚之后再作处置。现在案件未清就先作处置,免除太尉官职和爵位,挂个扬州都督,保留一品大员的待遇流放黔州。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意之中透漏了李治的犹豫和纠结: 长孙无忌谋反本就是被诬陷的,心地还算仁义的李治对舅舅心中有愧,但是为了君皇的权利,又不得不如此去安排。

皇帝李治的内心,也许真只想打倒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让他们交出权力,退出 历史 舞台,并不想赶尽杀绝。因为李治太清楚不过了,自己的皇位,完全是舅舅争取得来的,他唯一的缺点,只是因为贪恋权位,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功臣和忠臣。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许敬宗等人绝不愿就此罢手,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他们继续深查,将长孙无忌的谋反集团进一步扩大,将褚遂良、柳奭、韩瑗、于志宁等人都强行拉了进来。

于是,朝廷诏令柳奭、韩瑗就地斩首。此时褚遂良已经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褚彦甫、褚彦冲在流放的途中被杀死。同时朝廷命令李绩、许敬宗、辛茂将等人重新调查长孙无忌的案件。还没有等将长孙无忌召回来,许敬宗就已经派出亲信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尽,然后回报朝廷说是畏罪自杀。死人不可能再说话,死无对证。李治不想杀长孙无忌,但事已至此,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一个谋反之罪,将李世民的托孤重臣,以及李治即位之初的宰相班子,除了李绩之外的所有人,都囊括了进来。这些人,都曾有一个共同的行为: 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 。而此时的朝廷,当政者许敬宗、李义府,都是武则天的亲信。所以,整个长孙无忌谋反集团案,都是皇后武则天一手操纵的结果,皇帝李治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对此半推半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观其成。

不知道一代权臣长孙无忌在被逼上吊前,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的吴王李恪在临死前的咒语: “长孙无忌玩弄权术,陷害忠良,若祖宗有灵,他不久后就会被灭族!”

褚姓历史名人

褚蒜子、褚飞燕、褚遂良、褚少孙、褚庆观等。

1、褚蒜子:河南阳翟人,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父亲褚裒官拜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褚蒜子天生丽质,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修养,从小就见识开阔,气度宽宏。十余岁便被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

2、褚飞燕:东汉末黑山军首领。张燕剽捍,敏捷过人,军中称为“飞燕”。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死后其子张方袭爵。

3、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

4、褚少孙:西汉经学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中后期时做过博士。汉成帝年间,褚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一同参加博士殿试,即有提问,对答如流,均升为博士。由于三人都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因此《诗经》四大家之鲁家流派中有三人的学说。

5、褚庆观:1950年1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1977年2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中央党校进修班毕业。1987年至1997年,历任枣庄市山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1997年9月调任济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宿州市有多少个洗浴城?

太多了马褚足浴按摩,为您例举比较出名马褚足浴按摩的:

1、工人洗浴城,地址:宿州市埇桥区工人路明珠花园小区南侧约80米。

2、皇家洗浴城,地址:宿州市泗县汴河大道泗县泗城镇中心学校东北侧约210米。

3、天首足浴城,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路327旁金茂大厦3楼。

4、福海源洗浴,地址:宿州市砀山县民主西街财富广场西北侧约40米。

5、上河城大澡堂,地址:宿州市埇桥区磬云北路玄凯水木清华。

注意:保护贵重物品和金钱。这个自己一定要注意如果事先准备好要去洗澡的可以把贵重物品放在家里,只带部分金钱就好了!这样省事而且也不麻烦。

带好换洗的干净衣物。因为是洗澡,所以为了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好的带干净的衣服,如果脏衣服重新穿回去就会感觉身上挺难受的。

小心滑倒摔伤。因为是洗澡还是人多带水的地方,所以服务员来不及收拾的时候难免地面湿滑,在这里自己一定要小心。

你问我答,,例,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我姓褚,什么褚,????有知道的吗?

寻根记:中国36姓正宗始祖都有谁?

李奉先?文

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另类百科知识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褚是什么意思

褚,汉语二级字, 读作褚(chǔ或zhǔ),褚(chǔ):姓。褚(zhǔ):❶丝绵,❷在衣服里铺丝绵,❸口袋。

基本字义

褚zhǔ(ㄓㄨˇ)

1、用丝绵装衣服。

2、囊袋。

3、古同“储”,贮藏。

4、古代覆盖棺材的红布:褚幕。

其他字义

褚chǔ(ㄔㄨˇ)

1、姓。

基本词义

〈动〉

1. 把丝棉装入衣服[be lined with silk waddings]

褚,一曰装衣。——《说文》

置荀罃褚中。——《左传·成公三年》

以锦装衣曰褚。——《汉书·南粤王传》注

褚,装衣也。——《玉篇》

2. 储藏。通“贮”[store]

取我衣冠而褚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名〉

1. 丝绵衣服[silk wadding clothes]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汉书·南越王赵佗传》

2. 又如:褚衣(绵衣)

3. 囊,袋[bag]

有商人置诸褚中,展转入东林。——《南史》

4. 又如:褚橐(褚囊。盛书的袋子)

5. 古代棺饰名[coffin’s ornaments]。如:褚堂(停尸场;灵堂);褚幕(古代棺饰名,覆盖在棺材上面的布幕)

6. 另见chǔ;zhě

褚zhě

详细字义

〈名〉

1. 古代称兵卒[soldier]

褚,卒也。——《说文》。徐灏曰:“卒谓之褚者,因其着赭衣而名之也。”

2. 又如:褚伍(褚五。泛指军队;行伍)

3. 另见chǔ;zhǔ

汉语大字典

[①][zhǔ]

[《广韵》知吕切,上语,知。]

亦作“帾1”。

(1)用绵装衣服。亦指绵衣。

(2)指所装的绵絮。

(3)囊袋。

(4)储藏。

(5)古代棺饰名。大夫以上所用的形如宫室紧贴棺身的棺罩。

[②][zhě]

[《集韵》止野切,上马,章。]

古代称兵卒。

[③][chǔ]

[《广韵》丑吕切,上语,彻。]

(1)同“楮”。纸的别称。

(2)姓。汉有褚少孙。见《史记·三代世表》及司马贞索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34、谢太傅绝重褚公

谢太傅非常敬重褚公,经常称赞说:“褚季野即使不说话,也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无不具备。”

【原文】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人物】

谢太傅:谢安(320—385),字安石, 陈郡 阳夏 (今 河南 太康 )人。少以 清谈 知名,屡辞辟命,年四十余方出仕。初为桓温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 吏部尚书 、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 王坦之 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 王彪之 等共同辅政,官至宰相,有威望。在 淝水之战 中,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指挥谢石、谢玄等以八万兵力大败号称百万的 前秦 军队,以功拜太保。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病逝于建康,年六十六,追赠 太傅 、庐陵 郡公 , 谥号 “文靖”。

褚公:褚裒(póu,303—349),字季野, 河南 阳翟(今河南 禹县 )人。女为康帝皇后。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人 杜乂 齐名,被名士 桓彝 称赞有“ 皮里春秋 ”。 苏峻之乱 时,被 车骑将军 郗鉴 引为参军。乱平,封都乡亭侯,迁司徒 从事中郎 、 给事黄门侍郎 、 豫章 太守等职。 晋康帝 即位后,拜为 侍中 ,迁任 尚书 ,外出为 建威将军 、江州刺史。后拜为 卫将军 、 中书令 ,苦请外出,改授为 左将军 、兖州刺史,领琅邪内史。 晋穆帝 即位,再授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镇 京口 。后坚辞 扬州刺史 之命,毅然返镇,进号 征北大将军 。永和五年(349),乘北方石虎新死,以征讨大都督职率军北伐 后赵 ,兵败于代陂,引咎自贬,惭恨病死,年四十七。获赠侍中、 太傅 , 谥号 “元穆”。

阅读
分享